皇冠体育平台一池子鱼苗相当于一辆奔驰“鱼痴院士”却只想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工作服       |      2024-12-20 08:58:48

  畲族,福建省宁化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水鱼类增养殖学家、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

  他先后对20多种海水鱼类进行了系统研究,已有10多种鱼类的养殖实现了产业化;率先从欧洲引进大菱鲆良种,创建了符合国情的工厂化养殖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产业化浪潮和渔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首次提出了“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的“四化养殖”理念,引领构建了我国现代工业化水产养殖产业大格局。

皇冠体育平台一池子鱼苗相当于一辆奔驰“鱼痴院士”却只想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我愿用热血续写人生,用生命演奏中国渔业科技的最好乐章,这就是我毕生的愿望和追求。”面朝大海,雷霁霖把这份蔚蓝的宣言融入他的生命之中,他用一辈子的心血把“渔业”二字写得工整、有力、扎实。

  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水鱼类增养殖学家,雷霁霖克服重重困难,在北方沿海闯出了一条“冷水性鱼类良种养殖之路”。

  1958年,雷霁霖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同年被分配到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黄海所)工作。他怀着满腔热血奔赴工作岗位,此后50余年漫长岁月,他与蓝色大海和鱼类养殖结下了不解情缘。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史虽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然停留在池塘粗养的原始状态,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雷霁霖等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海水养殖“拓荒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畏艰难困苦,携带简易工具深入沿海一线,拜渔民为师,针对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广泛开展研究。

  当时,黄海所养殖室以养殖藻贝虾鱼为主。到黄海所报到的第三天,雷霁霖提出加入鱼类组,第九天,为了做梭鱼的养殖试验,雷霁霖前往山东日照涛雒踩点。那个年代,环境恶劣、交通不畅,每次去踩点都要经过数次转车才能到达。

  雷霁霖和同事在日照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建造了大型潮汐环流池和一座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模拟梭鱼生长的自然环境,利用潮汐涨落形成循环流水,促进亲鱼性腺发育,率先实现了国内梭鱼人工繁殖零的突破。

  上世纪70年代,雷霁霖首创可控性强、全程式工厂化育苗工艺,实现了牙鲆、真鲷、黑鲷、河鲀和黄姑鱼等经济鱼类苗种的规模化繁育生产,显著提高了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的整体水平;上世纪80年代,成功构建起工厂化育苗和增殖放流技术体系;上世纪90年代初,主持“中日小麦岛增殖项目”并提出关于山东省海产鱼类“八五”科研计划的设想,创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真鲷工厂化育苗技术新体系和新工艺,率先在国内开创了海水鱼类人工苗种的规模化增殖放流技术。

  雷霁霖不断拓宽思路,探索创新。他主持建设了石臼所基地、胶南基地、青岛太平角基地和小麦岛基地等实验基地,协助建成北戴河渤海增殖站等基础研究设施,有效推动了我国海水鱼类增养殖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快速发展,使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上世纪50到70年代,我国北方海水鱼类养殖与研究主要集中于植食性鱼类。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雷霁霖就意识到开发国产优质鱼类养殖的重要性,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但这些鱼都是温水性或者暖水性种类,要经过一个甚至两个冬季才能收获上市,越冬周期长、投资大、成本高。这是因为北方沿海水温年温差较大,且冬春季节低水温期长,当时所有的温水性养殖鱼类都不能在自然条件下度过漫长的冬季,所以当年无法养成商品鱼,更难形成规模化产业。

  雷霁霖在探索改变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的道路上,为了解决北方养鱼“越冬”这一难题,提出必须改变养殖品种。雷霁霖将目光聚焦大洋彼岸。通过艰苦调研,他萌生了引进低温型品种以改变北方鱼类养殖滞后局面的想法。在对比分析了欧亚鱼类区系和地理分布、研究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雷霁霖最终选定欧洲当时开发不久且已获得成功的冷水性良种大菱鲆,作为我国北方开辟工厂化养殖产业的理想品种。

  雷霁霖于1980年和1991年两次赴英考察学习,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终于在1992年首次成功将大菱鲆引进我国。大菱鲆引进后,雷霁霖认为首要任务是扭转北方鱼类养殖落后的局面,尽快将大菱鲆养殖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雷霁霖带领团队冲破了欧洲专利封锁,经过连续7年艰苦攻关,终于突破了亲鱼强化培育、光温调控性成熟、分批采卵和年周期内多茬育苗以及早期培育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年出苗量超过百万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实现大菱鲆养殖产业化,雷霁霖因地制宜创建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形成了年产量达5万多吨、年总产值逾40亿元的工厂化养殖大产业,为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产业化浪潮和渔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因此,雷霁霖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

  大菱鲆引进之后,雷霁霖根据大菱鲆英文发音将其命名为多宝鱼。1999年,大菱鲆成鱼首批试养。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山东莱州市朱旺村渔民滕家麟。滕家麟过去养扇贝,因为效益不好,希望转养其他品种以找出条新路。第一次,他买了两万尾鱼苗,亲眼目睹大菱鲆的长速后,时隔两个月又买了三万尾。养成后,大菱鲆的售价每斤高达100多元,滕家麟养的5万尾鱼赚了500多万元。第二年,大菱鲆苗销量火爆,苗价一度高达38元/条。

  1999年下半年,大菱鲆成鱼开始陆续在上海、广州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上市,深受欢迎,价格最高飙升到每公斤800元。优厚的养殖回报,产生了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养殖区域从山东莱州开始,迅速扩大至山东全省沿海地区,之后又扩展到河北、辽宁、天津、江苏和福建等沿海省市。

  一条鱼,创造了一个产业奇迹。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突发事件,使高速发展的大菱鲆产业陷入绝境。

  2006年11月15日,雷霁霖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以表彰他在多宝鱼引进和养殖方面作出的贡献。不巧,第二天,上海药监局发布了消费预警,抽检的多宝鱼发现药物残留超标。一时间,多宝鱼被误传为“致癌鱼”“毒鱼”,全国养殖户不管有无问题都因此受到牵连,损失惨重。

  突如其来的“多宝鱼风波”使原本红火的多宝鱼养殖业瞬间跌入低谷,雷霁霖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雷霁霖回忆,尽管后来上海药监局作出了解释,但于事无补。作为多宝鱼的引进者、研究者和推广者,雷霁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我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这将会对刚刚兴起的多宝鱼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雷霁霖迅速提出应对危机的策略。为了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答疑解惑,短短一个月时间,他接待了全国30多家媒体采访,多次参加有关“多宝鱼风波”和“健康养殖”研讨会、专家情况说明会,撰写专题报告文章3篇 身边的同事看到他“人也瘦了,嘴上起泡”,就劝他放宽心态,他则坦言“心里急,不把它解决,就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在多宝鱼产业发展初期,多宝鱼养殖确实存在多、散、乱的情况。皇冠体育平台雷霁霖认为,若因个别养殖户用药不当就造成多宝鱼整个产业没落,那太可惜了。

  他把“多宝鱼风波”看成一场灾难,也当作一个机遇。他提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界应紧密合作、持之以恒共同努力,解决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例如,政府要正确疏导,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科研人员则围绕良种选育、疫苗开发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在雷霁霖的有力推动下,大菱鲆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工厂化常年养殖的主导品种,也是福建等南方网箱养殖的选择性品种,这极大丰富了我国海水鱼养殖。随着我国海洋渔业整体迅速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渔业发展道路成为时代的新需求。雷霁霖作为海水鱼类增养殖专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倡导渔业转型升级,积极调整渔业发展格局、发展思路、发展方式。

  雷霁霖敏锐地认识到,仅仅靠“量的增加”是不够的,还要注重“质的提高”。要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注重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为此,他设定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并积极谋划“南北接力”“海陆接力”的养殖新格局,有力推动了传统养殖方式的变革。

  2008年,73岁的雷霁霖在产学研各界的共同期盼下,受农业部的重托,担任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他前瞻性地设计了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技术体系的内涵、构架、核心技术、路径及方法,以鲆鲽类养殖产业为代表,开启了构建我国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的新实践。国家对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重视、政策的大力支持,让雷霁霖对未来鲆鲽类产业可持续发展信心十足。用雷霁霖自己的话说:“体系要干的事不正是我们要做的吗?”

  自此,雷霁霖全身心投入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创新性提出了“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的“四化养殖”理念,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鲆鲽类养殖中水资源短缺、养殖空间受限、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等一系列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一理念很快在行业体系内形成共识,并成为鲆鲽类产业技术发展的工作目标。雷霁霖构建的鲆鲽类工业化养殖模式,被业界誉为“现代水产养殖的样板工程”。

  在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雷霁霖的科研成果对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规模层次的提升、养殖结构的调整,乃至我国沿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雷霁霖用最实际的科研成果为科技进步和渔民增收搭建了一座桥梁,开创了我国海水养殖鱼类引种工作的繁荣局面,使科技创新成果带来的利益真正为大众所共享,让科学技术线 不计名利,舍小家顾大家

  面对多宝鱼创造出的高额利润,雷霁霖依然醉心于学术研究,不计名利,将技术和专利悉数公开。

  “当时我这一池子鱼苗就等于一辆奔驰,但这几十个池子所创造的财富都不是我的,而是企业的。很多热心的朋友建议我赶紧申报专利,但我考虑到北方的鱼类养殖已经落后其他养殖产业很多年,当务之急是尽快将这项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申报专利。为此,我们不但没有申报专利,反而将研究成果公开,并帮助企业扩大生产。”雷霁霖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雷霁霖提出了“未来海洋牧场”构想和深远海养殖工船的理念,并积极推动研发和产业化。经过多方努力,2022年5月20日,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正式交付运营。它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线”的进阶发展,雷霁霖“养鱼工船”的设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现实。

  上世纪60年代末,雷霁霖的妻子突发肝病,而手握出差车票的他,只能匆匆把妻子送进医院,看着病榻上的爱人,带着满心的愧疚与牵挂离开,投入忙碌的科研工作。那段时间,刚满2岁的儿子被寄养在邻居家里,上初一的女儿放学后还要担负起照管母亲和弟弟的重任。谈及家人的支持与付出,雷霁霖总说:“我的家庭为我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了”

  雷霁霖常常说“我做的不是最好的,但我非常努力”。简单、朴实的话语展现了雷霁霖的态度。晚年的他依旧为大菱鲆奔走,为体系建设付出。当被问到已是该休息的年龄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因为心中有责任,所以脚步不敢停。”

  1992年,首批200条大菱鲆苗经过长途跋涉,从遥远的欧洲来到中国。然而,当时中国正遭遇百年不遇的夏季高温,对水温有着严苛要求的大菱鲆鱼苗在短短两周的时间内,接连死掉70多条。剩余的鱼苗也由于体质虚弱,加之感染车轮虫病,一条一条地减少,雷霁霖与团队成员痛惜不已。200条鱼苗最后仅剩下8条。

  雷霁霖到渔民的养殖车间,以工业化养殖思路为指导,推进渔民专业技能的转型升级。2013年,他联合山东实验站、青岛综合实验站、烟台实验站组织承办新型渔民、基层渔技人员万人培训工程。会上,雷霁霖亲自为渔民传经送宝,发放培训资料1000多份。雷霁霖和渔民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了养殖户和技术人员提出的各类问题,极大地开阔了从业者的视野。

  2014年,雷霁霖在广州市番禺区参加“2014年渔业院士专家广东行”系列活动。他为番禺区水产科技人员、企业家、养殖户等200余人现场授课,组织座谈交流,皇冠体育平台作《发展现代渔业的战略思考》报告,并实地在工厂化养殖、设施渔业等方面进行了现场指导,给当地养殖户带来了可操作性强又专业的实用技术,兼顾了多方面的需求。

  雷霁霖十分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菱鲆产业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渔民们亲切地称雷霁霖为致富路上的“引路人”。

  大菱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规模与效益执行情况调查表中记录:1998年前,已推广地区为山东、辽宁,已推广规模约0.7万尾,已增加年产量约7吨,已获净增经济效益约210万元。1999年,已推广地区为山东、辽宁、福建,已推广规模约116万尾,已增加年产量约1160吨,已获净增经济效益约34800万元。2000年,已推广地区为山东、辽宁、福建、河北、天津,已推广规模约280万尾,已增加年产量约2800吨,已获净增经济效益约84000万元。

  “大菱鲆”成为一种效应,皇冠体育平台其产业链发展规模与速度令人赞叹:我国大菱鲆产业逐渐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和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的从引进苗种、养殖生产、亲鱼培育到苗种生产、商品鱼养成的配套产业,并迅速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山东、辽宁沿海一线的渔民们大幅增收,形成广泛的辐射推广带动效益,极大促进我国海水工业化养殖的跨越式发展。

  雷霁霖常常深入一线,不畏冬天严寒,不惧夏日酷暑,不怕蚊虫叮咬,经常穿着工作服和高筒水靴在车间里忙碌。如今,最早的养殖户滕家麟已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的村办企业一年产值上亿元。雷霁霖感到欣慰的同时,转身投入新的工作中,他从不在意自己的收入。他说:我从不和自己谈钱,我搞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致富奔小康,他们富了,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本文节选自《雷霁霖传》,青岛出版社,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