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暑热略减。9月6日,记者来到赫山区泉交河镇祥云村红薯粉加工基地,偌大的操作间里,因一直在蒸制红薯粉,薯香四溢,蒸气弥漫,温度比室外明显高了不少。几名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村民,戴着统一的手套、口罩和帽子,正手脚麻利地完成蒸制、剪切、晾晒等工序,虽额头沁出汗珠,但眼角透着笑意。“厂子效益好,我们就每天有事做、有钱赚,肯定开心啊。”一位村民说。
祥云村党总支书记陈建华介绍,这个红薯粉加工基地属村集体经济,由废弃的学校改建而成,日常管理工作由该村村民小组组长刘运良负责,还聘请了两位有企业经营经验的村民专门负责运营和销售。2021年开始,村里借助红薯粉加工基地发展庭院经济,每年4月向村民发放红薯苗和肥料,10月左右统一收购新鲜红薯,再请经验丰富的村民加工制作红薯粉。刘运良算了一笔账,目前村里有300多户村民种植红薯,每户每年至少能增收1500元。如果加上来基地务工的收入,多的一年能赚2至3万元。“我们的红薯粉,纯手工制作,薯香浓郁,久煮不糊,城里的大饭店专门来我们这里订货。”陈建华表示,这几天有一家珠海的企业正在跟村里谈合作,准备长期采购村里的红薯粉。目前,该基地年产成品红薯粉2.5万公斤,年收益达30余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9万元。
乡村振兴梦是强村富农梦,要想强村富农,发展村集体经济是绕不开的课题。近年来,泉交河镇从思考、摸索再到实践、改进,形成一条“勇为、敢为、善为”的发展路径,助力村集体经济“专列”驶入“快车道””。首先是勇挑担子,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为选对一班人,该镇从各村返乡创业青年、退役军人、回乡大学生等群体中优中选优,并重点考察有经商办厂经验、有创业或企业经营经历人员,将优秀者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实现学历升、年龄降、实力强,现村“两委”班子35岁及以下年轻干部占比达22.7%,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53.4%。“对村一级来说,发展村集体经济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难点和堵点,需要有人来引路,来‘开方’。”泉交河镇党委书记陈国荣告诉记者,资产、资金、资源等“三资”是各村发展经济的主要依靠,谁能因地制宜用好“三资”,谁就掌握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密钥。但因种种原因,大部分村面临集体资产空置、利用率低,农田、山林、水面等资源无效益,产业引进困难等发展难题。
面对难题,泉交河镇开出了一系列“方子”。为盘活利用集体资产,镇里组织开展村级资产清查盘底行动,掌握村集体资产现状,因村施策。对长期在外、未被收回村集体的“流浪”资产,坚决予以收回,对闲置的集体住房、厂房、学校、老村部等进行租赁或改造再利用,并寻求招商合作、发展产业。2023年,各村通过出租村集体闲置资产,租金收益达145.1万元。活用农村固有资源,破“用而无效”之障。为高效利用农村田土资源,泉交河镇在赫山区首批试点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将农田亩数进行登记,由村集体集中流转、管理,经区农村产业交易中心统一竞价,再流转至经营主体。目前,已实现12个行政村改革全覆盖,去年仅土地溢价分红一项,便为村集体带来48.2万元收益。“我们不仅要用好资源,还要想方设法引进更多资源。”陈国荣介绍,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光靠旧资源、老路子,很难实现突破性发展,必须寻找更多新路子。为此,泉交河镇根据《益阳市赫山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条措施》有关要求,鼓励各村争获产业发展补助资金,并选择经营良好、收益稳定的本土企业进行合作,注资支持企业发展,同时获得稳定的股份分红。如今,菱角岔村将5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财政补助资金,以村集体名义入股优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分红年收益超4万元;宫保第村争取到产业发展补助资金40万元后,入股禾下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分红2.4万元。
同时,泉交河镇抢抓“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契机,通过用好项目配套资金,与企业深度合作,结合地理位置、企业需求、产品特点等要素,皇冠体育APP建成村集体固定资产,引进企业入驻经营,最终由村集体获得租金收益。目前,新松树桥村、奎星村、来仪湖村正大力推进冷链仓储项目建设,其中,新松树桥村、奎星村顺利与企业达成合作,建成后村集体年收益将分别达18万元、20万元;菱角岔村乡村民宿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拟联结周边园缘原农业、楚鱼渔业、益泉葡萄、红遥果业等企业、合作社,协调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开辟新渠道。